(通讯员 金小栋)7月7日-8日,“汉语语法史研究学术论坛(2025)”在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行政楼3号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语言学”优势学科、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和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幕式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刚主持,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副校长李军、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张宏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会长杨永龙先后致辞。
李军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语言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承载着绚烂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此次论坛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传承发展的具体实践,必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张宏树院长指出,论坛在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召开,既是对少数民族语言活态传承地的学术致敬,亦为探索“技术革新与人文坚守”碰撞下的语法研究新范式提供实验场域。
杨永龙会长简要回顾了“语法史论坛”的历史和成就,提议要进一步加强出土文献在语法史研究中的运用,并对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和与会专家表示感谢。
论坛由三场大会报告组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位专家应邀参会。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的《从语法特征看汉语的分期》,报告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选用语法特征对汉语史进行分期,同时对与汉语史分期相关问题(如分期的标准、阶段和边界)进行讨论;认为语言史分期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语言史取向的分期,另一种是语言演变史取向的分期,严格说来,汉语史的分期属于语言演变史取向的分期,而非语言史取向的分期;报告基于二十八项语法特征,给出了三阶段的分期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研究员的《“基于断代研究的汉语语法通史编纂”设想》,分析了当前汉语语法通史编纂面临的一些难题,从“背景与目标”“框架与内容”“思路与方法”“团队与保障”等方面出发,对研究新进展和新成果的总结、提炼、吸纳,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在新的视野下产生的一些新课题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复旦大学教授盛益民的《汉语方言语法史研究与历史重建》,继续提倡将方言语法史“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本体性研究对象”,认为现阶段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以方言区域为单位逐一展开方言语法史研究。
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其他知名专家蒋冀骋、邵则遂、洪波、唐贤清、覃凤余、陈前瑞、叶建军、董秀芳、萧红、徐英、陈伟蓉、李桂兰、刘文正、梁银峰、朱冠明、匡鹏飞、董正存、李明、李小军、徐朝红、田春来、韦志刚和覃靖璇等,也聚焦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汉语语法通史研究和编纂、汉语语法个案或专题研究、汉语历史语法与方言语法研究的互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江佳慧副教授和金小栋副教授也在论坛上做了大会报告。江佳慧副教授的《恩施方言提醒标记“我跟你讲”的语用功能》,从句法语义及分布特点、话语组织功能与互动功能、地域特点和固化过程等方面,对恩施方言提醒标记“我跟你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金小栋副教授的《汉语方言“告诉”义双及物结构与言说对象介词的类型学考察》,对“告诉”义双及物结构在方言中相对应的句法形式类型以及相关的言说对象介词,进行了共时与历时的考察。
闭幕式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金小栋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进行了大会总结。李明研究员展望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未来,表达了深切的期待,并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
论坛紧扣“继承和弘扬中国语言学优良传统,构建汉语语法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题,报告精彩,讨论热烈,彰显了学术研究的勃勃生机,必将推动汉语语法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编辑:顾瑞瑞 审核:刘进华